澎湖飲食文化觀

- 既是美食,亦是文化 -

 

 

        各位喜愛品興行的好朋友們,大家在新的一年都過得好嗎?正所謂「一日之計在於晨,一年之計在於春」,預祝我們都有一個好的開始!

前幾天小編閱讀了一篇有關於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」的文章,內容中針對飲食文化的篇幅,提及到鄰近國家的「日本和食」及「韓國泡菜」皆已被聯合國列為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並加以保護,可見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對當地居民的重要性。

你可知道?其評定標準並非美味而得到認可,我想,食物不單單只是充飢果腹的物件,而是一種社會日常習俗,可用以祝賀個人和群體中的重要時刻,像是節慶祭典、誕生、升遷與久別重逢,是達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媒介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澎湖作為一個具戰略重要性的島嶼,是早期先民往返黑水溝的中繼站,在自然條件與地理位置的影響下,發展出其特殊的「島嶼型食文化」,從歷史脈絡的角度可以發現澎湖多元的飲食包容力,各種形式的「移動人口」對於海島的飲食生活而言,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。

日治時期澎湖的餐飲業主要供給馬公的日本官員;台灣光復後的新餐館則反映了大量外省新住民及駐軍的喜好;民國60年代,澎湖的觀光產業漸漸蓬勃,當時的海鮮餐廳也因應觀光客的需求興起;直至今日,澎湖儼然是個海島風情的旅遊勝地,每年湧入此地的觀光客,無一不是為了豐富的海洋資源與自然景觀而來。

澎湖飲食文化的獨特之處,在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,及人們為克服不便與時代變遷而發展出的各種取食、烹調方式。例如:澎湖著名的特產XO醬、小卷干貝醬或魚乾等產品,皆是承襲早期冷凍技術不發達,而發展出的良好漁獲久藏方式,也充分顯現舊時代澎湖海島資源運輸不易的特性,是傳承至今轉換成功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體現。

 

        最後,若能以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》的視野來看,這些任一族群特有且世代相傳的重要技能,搭配相關知識、表現型態、社會具體實踐等,都可說是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(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)的一部分,應予以珍視、保護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